English

莫把污染带到南极净土

1998-11-03 来源:光明日报 夏斐/撰文、摄影 我有话说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片尚属圣洁的大陆,它不仅为人类保存了一块处于原始状态的土地,而且也为人类记录下了地球的演化和气候的变迁等诸多极其重要的信息。如果南极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人类不仅将不可挽回地永远失去这个科学研究的圣地,而且,更加严重的是,由此所引起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今年2月,受报社委派,在国家海洋局和湖北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的支持下,本报记者夏斐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并给读者们带回了许多关于南极环境的第一手报道。本版有关文字和图片都收录在《跟我去南极》一书中,该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者

最后一片净土

在南极洲越冬的人员,需要在那里工作、生活长达一年之久,他们可算是南极的长期居民了。那里环境恶劣,工作艰苦,生活单调而枯燥。然而,考察队员们的身体却十分健康,没有传染病,也没有患感冒的。只有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新队员由其他大陆带去病菌,才使得越冬队员传染上感冒。即使这样,也没有其他大陆上患感冒的病态,一般不发烧,只是流清鼻涕,并很快就会痊愈。

在南极进行施工建站,队员不慎划破手指或遇到其他轻外伤时,医生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就行了,不必担心伤口感染得破伤风。据医学专家考证,在南极即使患有其他疾病,治疗所用的药物剂量也比其他大陆要少,而且好得也快。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回答很简单,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大陆。在整个南极洲,除了约50个常年考察站和100个夏季站以外,没有工厂、矿山,没有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镇,所以,也没有其他大陆上的现代化工业污染。加上南极洲气候酷寒,持续低温,传染疾病的蚊、蝇和细菌无法在这里生存和繁衍。所以说,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保持着自然原始面貌的大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片净土。

相比之下,地球上其他大陆的环境,已达到了空前的恶化,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早在60年代,置身于月球的宇航员曾惊异地发现:地球是颗无与伦比的美丽星球。它像一颗晶莹的蓝宝石,漂浮在茫茫的太空之中,风姿绰约,妩媚动人。

然而,仅仅过了30年,当我们撩开那层由大气编织而成的蓝白相间的面纱时,地球的累累伤痕就会映入眼帘: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供人类居住的陆地已有1/3沦为沙漠和荒漠,总面积达4560万平方公里,受害人口高达12亿。而且,沙漠和荒漠仍在以每年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着,即全世界每年有一个爱尔兰共和国那么大的地区完全变成无用的荒地!

严峻的现状警告我们:人类的生存范围正在日益缩小,环境在日趋恶化!

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的著名环保专家伊丽莎白女士曾警告:“地球正在失去忍耐”!环境污染,曾经毁灭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和罗马,毁灭了以恐龙为代表的众多物种。今天,日益恶化的环境又一次警醒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只能是荒漠。

由于南极大陆低温、干燥,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受到污染就更加难以治理。在南极大陆扔下一张纸片可以多年不发生变化,更不会腐烂、分解。1910~1911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建立的营地,现已经受了80年的风吹雪打,还没损坏。当时人们丢下的饼干也完好无损,没有发霉,仍然可以食用。所以,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净土,是全人类,特别是南极条约各协商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地区

这些年来,人们在谈论气候变暖的同时,也关心着环境的变化。诸如,人们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是否被污染了?这些污染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此,各国相继加强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机构,提出了评价环境的要求,制订了保护环境的措施。

但是要评价环境,确定环境好坏,了解是否被污染的问题,首先要知道环境在没有污染之前是什么状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背景值,或叫做环境本底值。有了本底值,才能对各个地区的环境进行很好的比较和评价,许多事实说明,南极地区如同未经污染的一张白纸,是寻找本底值的最佳理想场所。

大气是地球上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旦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受到了污染,人类和生物就会受到威胁。

地球上,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区,人类的活动和工农业废物的排放,对大气成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难以寻找本底值。南极洲是唯一没有居民的地区,人为的干扰因素最少,那里的大气应该是最纯净的。

几年来,中国的气象学家和大气物理学家,采集了南极上空的大气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发现南极洲大气中所含的杂质,如硅、硫、氯、钾、钙、铁、铜和锌等元素的浓度,只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1/100~1/10000;只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南迦巴瓦峰的1/10~1/1000。可见,南极大气中所含的杂质最少,可以作为大气中这些杂质的本底值。

南极大陆冰盖,贮存着几十万年以来大气成分的资料,提取这些资料时,可以获得历史上各个时期大气成分的本底值。

南极大陆冰盖,贮存着地球上72%的淡水。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4000万年以前。分析冰盖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污染物的含量,可以获得淡水环境历史演变的系统资料。

从南极大陆沿岸到内陆10个站的雪样分析结果表明,钾、钠、钙离子含量的平均值,比珠穆朗玛峰顶部低得多,只是美国和英国若干地区平均值的十分之一至几十分之一。

此外,令人兴奋的是,中国气象学家发现了一个例外,那就是珠穆朗玛峰顶部冰雪的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是南极半岛冰盖的1/10左右,是中国长城站冬季雪水的1/20~1/2。南极洲沿海地区冰雪中这些离子含量高,可能是由于冬季的大风挟带海水泡沫和风化岩石微粒的缘故。看来,珠穆朗玛峰顶部冰雪的某些化学成分,有可能成为全球淡水环境的本底值。深入进行南极冰雪和珠穆朗玛峰冰雪的对比研究,将会得到新的启示。

南极大陆的无冰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淡水湖泊。湖泊水质和沉积物的分析,不仅可以提供淡水的本底值,而且还可以解释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南极洲的湖泊水大部分来自冰盖的融化,少部分来自新降的雨、雪。因此,湖泊水位的上升与下降,可以表示冰盖融化的程度和气温高低的变化。湖水透光度和溶解氧的含量与生态系的结构功能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极的湖泊起着环境和气候“指示器”的作用。

南大洋的海水也是地球上较为纯净的。它所含的农药和烃类化合物,均为其他各大洋的1/10~1/1000。但汞、镉、铜、铅和锌等重金属的含量与其他大洋差不多。因为这些金属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极低,称为痕量金属。海水中的含量均在十亿分之几至万亿分之几的范围内,其中,又以汞的含量最低。

由此看来,南极洲作为寻找全环境本底值的地区是毫无疑义的。因此,保护南极环境,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具有深远意义。

南极的环境污染

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被称为富饶、洁净的“海上牧场”。

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说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也不如它过去那样纯净。这是由于科学考察站的不断建立,来往南极的人数逐渐增加,特别是开展南极旅游业以来,每年到达南极的人数猛增,仅美国1997年度到南极的旅游人员就达1102人。人类的活动,必然对南极的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的活动区,也就是建立考察站的地区,大都集中在南极大陆沿岸及其周围岛屿上。这些地方气候条件比较好,恰恰也是许多南极生物的生长和栖息地。人类活动对陆植物地衣和苔藓的践踏,对海豹和企鹅等的惊吓,都会迫使它们改变栖息地。如南设得兰群岛的阿德利岛,本来栖息着满山遍野的企鹅,人们称之为企鹅岛。其周围的沙滩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海豹,称为海豹滩。由于人类频繁的活动,飞机、船泊和车辆噪声的冲击,该岛上的企鹅和海豹数量大大减少。

1990年6月。野生动物学家在马阔里岛上发现,大约有7000只王企鹅幼雏和成体企鹅的尸体,堆积在该岛南端一个海湾的边缘处。经初步调查认为,这些企鹅的死亡,可能是因为惊吓而乱窜、乱撞所致。飞机的低空飞翔,特别是较长时间的持续飞翔,对企鹅的惊吓更严重,因为澳大利亚在马阔里岛上的越冬队员依靠飞机空投补给食品和物资,常有大力神飞机在该岛上空盘旋。但确切的死亡原因,有待详细调查。

马阔里岛的王企鹅群约25000只,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鹅群之一。它们的死亡,引起了澳大利亚有关部门的注意。他们正在寻求更妥当的飞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避开企鹅繁殖地,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物、垃圾和热量,矿产资源的勘测和冰盖的钻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污染和冲击环境。

值得指出的是,近10多年来发现,南极的许多生物受到了污染。在企鹅、海豹、磷虾和鱼类等海洋生物体内,检测出多种污染剂。有农药,如六六六和滴滴涕等;有重金属,如汞、铅、铜、锌和镉等;有烃类化合物,如氯烃和烷烃等。南大洋的海水、沉积物和颗粒状有机物中,也有这些污染物的存在。南极的陆地植物地衣中,也有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某些生物中,甚至还检测出放射性物质,如钋等。

这些事实说明,南极洲亦有污染,不过污染程度比其他地区低罢了。一般说来,海洋生物的污染,是其他海区的1%~10%。南极半岛水域大型海藻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含量仅为中国近岸海藻含量的10%。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污染剂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分析和推断,一是由风从其他大陆吹来的;二是由海流从其他海域搬运来的;三是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转移的;四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

石油污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主要来源于来往南极的船只和考察站的溢油。特别是近年来的船只失事,造成的石油污染更为严重。

1989年1月26日,阿根廷的客货轮“天堂湾”号,在距南极半岛上美国的帕尔默站2公里海域失事,将1000多吨柴油和汽油漏入海洋。这些油料随海流扩散,造成大面积的污染,直接影响着南极半岛沿岸及其附近海域。

1989年2月26日,秘鲁的1980吨海洋科学考察船“洪堡”号,在乔治王岛附近的麦克斯韦尔湾搁浅。漏出的柴油,扩散范围长1000多米,宽50多米。

开阔海洋的石油污染,可以通过海流的扩散、生物的分解慢慢消失。而沿岸区,特别是有冰架和海冰屏障的海湾,石油污染不容易扩散,也难以被生物降解,致使近岸处污染程度加重。在南极海域,石油的分解速度很慢,被污染的环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和净化。开阔海域一般需要一二年,近岸区则需要10年以上。这是由那里的环境和生物条件决定的。因此,防止人类活动对南极的石油污染,至关重要。

救救南极洲为了保持南极洲作为全球环境本底的地位,防止南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南极环境和生物的协约与措施。并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赴各国的南极考察站,进行环境检查和监督。近年来,绿色和平组织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对南极的环境也关心起来,积极加入了检查、监督和管理南极环境的行列。

绿色和平组织根据掌握的资料,提出了“救救南极洲”的响亮口号。并发出了呼吁:严格控制赴南极的旅游人数;各国考察站的一切废物,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或带出南极洲;决不允许任何污染南极的现象继续发生。他们还强调指出,在保护南极环境的措施没有落实之前,不准在南极洲开发矿产资源。

这些观点和呼吁,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赞同和支持,加强了保护南极环境的措施。美国自1990年起5年内投资3000万美元,用于保护南极的环境。

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一贯重视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并决定把1990~1992年作为南极环境年。要求一切赴南极洲的人员,必须加强环境意识,遵守南极条约体系有关保护南极环境的一切规定,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一定会把中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建成美丽、壮观、干净、实用的科学研究和文明建设的基地,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窗口。

一切从事南极考察的人,行动起来吧!一切热爱生活、热爱地球、热爱南极的人,积极行动起来吧!人人都要关心南极的环境,各国都要加强南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措施的研究,使南极洲永葆其“洁白无瑕”的美名!保护南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